1978-2018,中国中医药40年成长之路
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由安徽省凤阳县实行“分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中国拉开了对内改革的帷幕,各行各业都从这一年开始转变。
那一年,党中央以(78)56号文件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培养新一代中医队伍成为了当时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
那一年,高考刚刚恢复,无数的民间医学人才涌向了高等学院的大门,如今的许多中医名师都是从那一年开始踏上了中医之路。
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的时间飞逝而去,如今的中医药行业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认可和扶持,但是回首这四十年的光阴岁月,中医药行业经历了哪些心酸?中医药师经历了如何的成长?
1978:中医药事业百废待兴
21世纪的中国,中医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都投入到中医药事业当中,但是在40年前,中医药行业的各种数据都处于负增长。
据统计,在1959年的时候,全国拥有中医医院1371所,中医医师36.1万人,但是到了1978年,中医医院减少至129所,中医医师只剩24万人,与之相对的西医却经历了23.4万人到73.8万人的大增长。当时上海市能坚持出诊的老中医只有9位,北京中医学院建院时的55名老中医只有7人能够正常接诊。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医院校也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全国医学院仅17所,毕业生无法弥补中医药人才的缺口。
1978年的中医药行业正面临着百废待兴的状况,因此,1978年9月,中央56号文件转发了原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其中为解决乏人问题提出八条建议。
里程碑式的文件:56号文件
在中央56号文件中指出,首先要认真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并要求办好中医院校,培养新生力量,同时要建立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研究机构的建设,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国家计委决定从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和散布在城乡的民间医生中选拔出一万名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员,转为全民所有制人员,以充实加强中医药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最后,在上海、成都、武汉、西安、沈阳、天津5年内各建设一个500张病床的中医药研究基地,各投资1000万元。
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批示中,邓小平写下了“特别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的批示。
由56号文件开始,中国中医药行业从这一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各县级单位都开始全面建设中医事业。当年,约有6万人重返医疗岗位,原计划通过考核从民间选拔1万名中医劳动指标,最终在实际操作中增加到了2万人。
中医药管理局:独立的国家中医管理机构
中医药在国家管理机构当中最初是下属卫生部的中医科,然后在1954年升为中医司。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的地位不断提升,1982年《宪法》中明确规定要发展中国传统医药,因此建立独立的中医管理机构成为了当时急需解决的事件。
在1986年12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5月,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中医药行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会获得更高的权限、更多的资源,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相关的法规、政策不断发布。自此,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
21世纪:中医药从中国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各方面的进展,国家开始针对中医药的未来做长期的规划。
2003年,制定实施《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建立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发布700多项中医药各类标准;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同年,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总体目标,提出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旨在2015年建立起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6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进一步聚焦中医药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提高中医药的贡献度。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药》 网址: http://www.tjzyyzz.cn/zonghexinwen/2020/111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