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以来,天津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有效形式,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一减三增”农业结构调整作用初步凸显;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二是生产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绿色化引领品牌发展效果显著;科技化助推优质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
三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展现新气象、实现新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建设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四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力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农业高质化高端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扩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日益壮大。
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落实农业部天津市政府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造“四区两平台”建设;京津冀休闲农业实现一体化发展;新一轮招商引资助推产业振兴初现端倪。
2 天津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津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2.1 推动产业融合下沉有待加强
乡村产业振兴在整体推动上还有一定差距,一些相对落后的镇村往往是融合发展滞后的区域。各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发展较快,但打破产业界限,促进各产业间联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新型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亟需进一步发展壮大。
2.2 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
融资难、引才难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基层“一懂两爱”人才十分短缺[2],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并不少,但领军型和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还偏少,很多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和新兴产业产品缺乏科技人员进行持续研发和技术支撑。
2.3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产业纵向融合较多,横向、跨界、参透融合较少。高端农产品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有品质无品牌,低产量高成本,名气不小市场不大,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开发多元化产品还不充分,存在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的现象。农村电商发展相对滞后,营销方式比较简单。
2.4 农业规模化品牌化有待加强
特色农产品品牌较多,但生产能力和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较弱,同时商标注册意识、保护意识跟不上,有竞争力的市场品牌不多。多数产业化组织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经营理念观念落后,导致经营产品多为原始农产品或经过简单包装加工后的初级农产品,在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档次不够,附加值不高。
3 天津乡村产业新业态发展构想
新时代推进天津乡村产业发展,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模式,发展新业态,全力打造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升级版,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乡村振兴。
3.1 抓好“农业+”,推进农业功能拓展
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将一产功能与二产、三产融合起来,重点发展集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美食购物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和以民宿经济为重点的新业态[3]。持续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兴业态,实现了“三新”发展的新突破。未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将释放更大活力。天津已成功举办中国奶业大会、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农业分会、小站稻振兴峰会、国际种业博览会、国际羊业发展高级研讨会等,农业已成为会展经济和开放经济发展新亮点。
3.2 抓好“互联网+”,推进智慧和精细农业发展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原产地直供,探索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特色农产品网络直销基地建设,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4]。立足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定位,引进院士科研团队建设天津智能农业国际研究院,大力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的“三网联动”工程,逐渐确立智能农业发展全国领先地位。推动环境感知、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领域集成应用,以“放心菜、放心肉鸡、放心猪、放心水产品”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建设。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药》 网址: http://www.tjzyyzz.cn/qikandaodu/2021/0222/545.html
上一篇:天津抢抓“新基建”机遇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天津市智能农业科技发展对策研究